券业新年第一笔“输血”花落西部证券 FICC、融资融券两大业务屡获资本支持
新年第一笔券业定增落地。
1月17日晚间,西部证券公告称,公司75亿定向增发已完成。据公告内容,此次西部证券非公开股票发行数量为9.68亿股,发行价格为7.75元/股,募集资金总额7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74.63亿元。
而按照募集资金安排,75亿元中就有50亿元将投向交易与投资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此前西部证券曾表示,募集资金在资本中介业务中将主要投向融资融券、股票质押两类细分业务。交易与投资业务方面,有接近西部证券的业内人士则称,相关定增资金将主要用于FICC业务(即固定收益(FixedIncome)、外汇(Currency)和大宗商品(Commodities)业务)。
事实上,近年来交易与投资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也成为券业募集资金投向的主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数据后发现,2020年已实施或已披露的券商定增及配股项目中,就有354亿元募集资金拟用于资本中介业务,568亿元拟用于投资与交易业务。
“券商加大资本中介业务投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做大两融规模。而加大投资业务投入,更多是围绕FICC业务,其中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业务有望成为今年券商新的业绩增长点。”有国内中小券商非银分析师表示。
超六成资金投向两大业务
细数此次西部证券的定增项目,公司控股股东陕投集团斥资28亿认购了3.6亿股,更有四家券商共计斥资数十亿参与认购。
其中,中信证券斥资4.43亿认购5716万股;中信建投斥资4.2亿认购5419万股;第一创业斥资2.39亿认购3083万股;中国银河斥资1.4亿认购1806万股。而在此轮定增结束后,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两家头部券商也将跻身西部证券第8、第9大股东。
而在募集资金投向上,西部证券此前公告表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75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营运资金及偿还债务,以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而言,不超过26亿元用于交易与投资;不超过24亿元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12 亿元用于对子公司增资;不超过12亿元用于增加营业网点及渠道建设投入;不超过4亿元用于偿还债务;不超过2亿元用于增加信息技术和风控体系建设投入;不超过5亿元用于其他运营资金。
由此可以发现,75亿募集资金中就有50亿用在了发展投资与交易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
对此,西部证券此前也曾解释称,自营投资业务已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利润贡献点。根据公司的业务发展规划,公司拟使用不超过26亿元募集资金用于交易与投资业务,改善交易结构,拓展新的投资品种,满足相关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提升投资收益。
有接近西部证券人士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称,相关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债券余额包销,归入FICC业务。
“FICC业务理论上包括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西部证券这次用于债券余额包销,就是归在了固收类的业务。可能想强调债券包销的固定收益、服务机构客户的性质。”有国内中小券商固收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在资本中介业务上,西部证券认为融资融券、股票质押是证券公司发挥金融机构中介角色的主要体现,不仅可以带来稳定的利息收入,平稳业务利差,还可以衍生出经纪业务及其他产品的创新机会。相关业务是券商服务核心客户、增加客户粘性的有力手段,也是证券公司的重要收入与利润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券商定增、配股融资在募资用途上,均呈现出重资本的逻辑。
据Wind数据统计,2020年共有14家上市券商实施了定增、配股,实际融资金额达1067.36亿元,加上相关的预案,当年总募资金上限达到了1758.1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后发现,近1800亿总募资资金中,568亿元拟用于投资与交易业务,拟用于资本中介业务的资金也有354亿元,两者分列券商募集资金的第一、二大投向。
更值得一提的是,投资与交易业务中,券商明确表示投向FICC业务的就有254亿元。如2020年定增募资规模最大的海通证券,其募集的200亿资金中,用于扩大FICC投资规模的资金就有100亿元,占据募集资金的一半。
就在1月15日,红塔证券在回复证监会关于公司配股申请文件反馈意见时也表示,80亿募集资金中,将有不超过40亿投向FICC业务,不超过20亿用于资本中介业务。
券业加紧 FICC、两融业务布局
“FICC业务,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业务还处在发展的初期,现在券商加大投入其实有跑马圈地的意思,像小券商也希望能凭借这个业务来弯道超车。”对于近年来券商对FICC业务大力投入的现象,上述券商固收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他透露称,目前券商在FICC业务上的投入还是主要用于交易团队招聘、产品设计、客户需求的挖掘。
上述非银分析师也表示,构建券业航母的大背景下,国内券商希望能对标海外投行,“像高盛FICC业务在次贷危机之前,就贡献了40%以上的净利润”。他表示,内资券商也希望通过对FICC的研究,将交易类业务去方向化。一方面降低投资业务的波动,一方面顺应证券业务机构化的趋势。
以头部券商中信证券为例,虽然FICC业务的营收和净利润贡献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衍生金融资产规模已达到近200亿元,同比增长了171%。
从行业数据来看,近年来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也出现激增态势。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新增初始名义本金17280.2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160.78%,其中收益互换同比增长860.93%,场外期权同比增74.21%。
“场外衍生品两大买方机构的潜在需求依旧旺盛。”天风证券非银分析师夏昌盛表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占比提升,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衍生品对冲交易来平滑净值波动。再融资新规松绑后,私募基金借道证券公司通过场外衍生品+定增的模式进入资本市场。“场外期权和场外互换的规模不断提升,预计将为券商带来较为可观的业绩增量。”
而在资本中介业务上,市场人士认为券商将更多地布局融资融券业务。
实际上,2020年以来,两融业务再迎利好,创业板改革优化融资融券交易机制与转融通机制,丰富券源供给,未来新三板也将在精选层试点融资融券业务,在注册制改革与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下,融资融资业务需求有望稳步增长。
上述非银分析师也表示,资本中介业务主要包括两融和股权质押,相当于权益市场的信贷业务。两融业务面向散户、股权质押面向上市企业大股东。前者风险较小,后者风险较大,因为受到减持规定约束。两融业务如果风险管控得当,会明显增厚券商的净利润。
“虽然两融业务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但市场总有一部分杠杆资金在里面。两融业务尽管占用资金量大、单位净资产产生的利润少、ROE不高,但却对净利润本身增厚效果明显。目前两市两融规模接近1.7万亿,通过息差收入和融资交易收取经纪佣金,券商可以赚两笔。”有券商两融业务人员表示。
该人员表示,目前券商扩大资本中介业务投入主要还是在做大两融规模。“未来两融的看点在于融券业务,在国内做空机制进一步完善后,有做空需求的投资者或机构,对个券进行融券。”
夏昌盛也预测称,2021年证券行业的业绩增长大概率将依靠机构业务,包括衍生品、私募股权投资、融券、投行业务等。若主板中小板的转融通机制优化,预计未来沪深两市融券余额有望持续提升。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